20. 第 20 章
两人轮流赶车,甄宁坐在后面也没闲着,掏出一个小布袋,里面装的都是稻种,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路上的时间,就是要注意木气的剩余量,不能低于临界点。
今天碰上了10号的小集,上水村比昨天热闹得多。
甄宁先去了豆坊,豆坊主叫张强,每天都会磨豆子做豆腐,平日里用骡车拉着去附近各个村子卖,乡集的时候上水村人多,只守着店就行。
两个村子离得不远,上水村一个秀才都没有,村里孩子要上学只能去其他村,之前张强的大儿子张成就在陈明德那儿读过书,两家也称得上熟识,张成脑子灵活,一心想继承家里的豆坊,学会了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常用字后就退学了。
甄宁到豆坊的时候正好是张成看店,见到甄宁亲切地招呼“师娘,你想买些啥?我给你算便宜些。”
“你先忙你的,我准备买些豆腐,不过想先找你爹商量点事儿。”
张成没有多问,店门口还有客人等着,就扯着嗓子喊:“爹!出来下!前面有人找!”
不一会儿张强从后头出来,“谁呀,找我什么事?”
张成正忙着收钱,甄宁上前一步,“我有些事想找张老板商量。”
见是甄宁,张强态度挺好,“这不是秀才娘子吗?有一段时间没见了,我算什么老板,叫我名字就好,有事尽管说。”
他态度不错,甄宁也不会失礼,“张老板这豆坊在我们十里八村儿可是独一家,怎么算不上老板呢?客套话我就不多说了,今天就是想问你们豆坊一天能产多少豆渣?那些豆渣又怎么处理了呢?”
不卑不亢的夸赞听起来最舒心,张强心情不错,对自家情况也是如数家珍、娓娓道来。
“我家每天至少要打100斤豆子,一斤豆子能产两斤豆渣,所以每天至少能产200斤。用途嘛,这东西也卖不上价,我小的时候有些日子过不下去的人家会来买,一个铜板能买十几二十斤,够一家人吃几顿饱饭了。这些年世道好,基本没人专门儿买了,我家每天产的豆渣除了自家骡子每天吃些,如果买豆腐的人主动要,就免费给点儿当搭头,到晚上如果还有剩基本就被村里养牲畜的人家分去了。”
这就有戏了,“如果今天开始我每天买的话,张老板想怎么卖?”
张强有些惊讶,“每天买?全部?”,得到甄宁肯定答复后,追问:“你家自己来拉?还是需要我家送?”
“我家自己拉。”
张强的三角眼眼珠一转,“那你每天给我10文如何?不管我打了多少豆子,除了我家骡子吃的那些,剩余的都给你。算下来一个铜板差不多能买到20斤呢!便宜得很。”
听起来不贵,甄宁在心里算了笔账,假设1亩地需要10吨有机肥。碳料氮料质量比按1:1算,那一亩地就得5吨氮料,如果都用豆渣,那一吨100文,5吨就得500文,这成本高得离谱!
光豆渣这一项,一亩地就得至少增产200斤稻谷才能平衡收支,前面也提到过,一亩中田一季也就能收400多斤稻谷,这一项就要增产50%!
这增产率农神在世都得掂量掂量,甄宁自知只是一介凡人,在没办法保证育种的情况下,着实没有这个自信,只能苦笑摇头“这价格有些高,抱歉,耽误张老板时间了。”
张强暗道失策,昨晚跟张铁匠喝酒的时候,张铁匠还专门提起甄宁,说她出手很大方,把铺子里的现货都包圆了,给他羡慕的呀!今天甄宁就要来买他家的豆渣,他当然想趁机多捞点。
还没等张强挽留,张成开口道:“爹你真是的,这些豆渣之前都白白送人,一文钱都赚不到,也不见你说啥,现在师娘想买你还随口乱报价。”
儿子说的不差,现在能卖钱就是赚到,张强赶紧顺坡下驴,“这不是太久没卖,不知道价儿了嘛!不过最低也要两块儿豆腐的钱吧?平时给客人当添头或是给村里人虽说拿不到钱,也能让他们得些实惠,给我们铺子增加些人气,5文一天,不能再低了。”
还是贵,但现在氮料确实难找,甄宁有些纠结。
张成看不下去了,“啥两块儿豆腐?一块儿豆腐不也是赚吗?一天两文就够了。”
甄宁当场拍板,“就这么定了,以后每天早上我家有人来取。”,现场付了两个月的钱,共计120文。
拿到钱的张强三角眼都要笑没了,没想到这年头废豆渣也能卖上价,这120文可不跟白捡的一样?随即又琢磨起来,作坊里还有什么东西能换钱?
自家老爹的神情简直没眼看,张成摇摇头,包了两块儿豆腐递给甄宁,“师娘,这豆腐送你,我从明天起把豆渣集中放到桶里,你家直接来拿,我家桶多,只要记得第二天把空桶带过来就成。”
这感情好,又省了买木桶的钱。甄宁笑盈盈接过豆腐,另付了5文豆腐钱,都是小本生意,自己哪能占这个便宜,跟张成道了谢便要走。
张强一下拿到120文,心情格外明媚,热情地把甄宁二人送出了店。
第一站大丰收,甄宁前往第二站:油坊,上水村的油坊也只有一家,老板姓王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大家读【dajiadu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农学博士的古代生存手册(老妇聊发少年狂)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