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. 包粽子
端午临中夏,时清复日长。1
临近端午节,夏天也即将到来了。树与草长得无比茂盛,放眼望去,哪一处都是深浓的绿色。河塘中的荷叶大片大片地铺满了半个水面,粉色的花苞也开始露头。
顶着大太阳,李兰香与罗水林上了山,准备去摘箬叶。
箬叶是用作包粽子的,是箬竹的叶子,叶片宽大,在南方地区常见;听别人讲,北方包粽子是用芦苇叶与桲椤2叶子,葛月红更是说在她们西南地区,包粽子用的是蕉叶和柊叶,不过这两种植物在他们这儿都少见。
找到了箬叶,选取叶片肥大的、老一些的摘来,太嫩的叶子包粽子时容易破。摘时须得注意,千万不要被箬叶锋利的边缘割了手脸,要不然就得不偿失了。
摘箬叶,除去拿来自家包粽子,李兰香更是想多摘一些担去城里卖,毕竟城里人,也是要过端午节要包粽子的嘛。
两夫妻每人都担一担高箢箕,摘来的箬叶整整齐齐地码好,压得实实的,占了一个担子。他们还要去掰棕榈叶,拿来捆粽子。
青青棕榈树,散叶如车轮。3棕榈树高大笔直,叶子多集中在树的顶端,从叶鞘分散开的叶片就像是一把大扇子,所以它也是制作蒲扇扇面的主材料。
李兰香来到树下,望见已经开败了、枯萎变黑的棕苞,不由得后悔,今年春天竟然忘记了来采它,要晓得棕苞米炒腊肉,可是一道好菜呢。
罗水林脱了鞋子绑起衣角,把柴刀插在后面裤带上,抱着棕榈树干慢慢爬上树。待爬到树顶上,他抽出柴刀来,将顶上的叶子一片片砍下,李兰香在下面捡了装好。
砍了棕榈叶下山,他们还要去割菖蒲和艾草。
民间有谚语: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端午节时,每家每户都会在院门前挂艾草和菖蒲,用于驱蚊、辟邪。
这个时节的艾草长得最盛,野地和山坡上常能见到;菖蒲近水,要去河边、溪流边寻它,才能找见。这两种植物气味浓烈、芳香,艾草还可以晒干后拿来洗澡,对皮肤好。
等两个担子都装满了,夫妻俩才归家。
为了能卖出个好价钱,下午时两人更是打了水,把箬叶全都刷了一道,把表面上的灰尘除去,再按照五十张一捆,用干稻草绑好,叠得齐整。
第二日清早,把宝珍与宝珠送去老宅,夫妻俩就挑着担子出发了。走之前还与她们承诺,端午节当日,一定带她们去县城里看赛龙舟。
依样在市啬夫处缴纳了摊位费,便可以进集里卖货了。李兰香不着急,先在集市逛了一圈,集里有好几个人也是在卖箬叶,上前问了价钱,有好些的卖五十张一捆一文钱,也有卖六十张一捆一文钱的。
李兰香心中有数,回到自己摊位上,便定下五十张一捆一文钱的数目。这样定,一是因为他们的箬叶相较于别人,洗过要更干净些,而且也有人一样定价,不算突出;二是因为他们已经按照五十张一捆捆好了,倒不好再拆。
把一张棕榈叶劈作两半,每边同样是定价一文钱,菖蒲和艾叶则常见些,定价要更低,一把才算半文钱,两个需搭配着一起买。
城里人要过端午节,自然需要用到这几种植物,它们都长在山上和野地里,要用就只能花钱买。
不过多时,就有人上来问价,翻看了他们的担子,估计又与其他摊子比较了价钱,很快就买了两捆箬叶、半把棕榈叶、一把菖蒲和一把艾草走,进账四文钱。
有这般买得少的,也有买得多的。半上午时,有个穿着体面的嬷嬷来摊子,一下子买去了五十捆箬叶,十把棕榈叶,菖蒲和艾草更是收去了一半,交给跟在后头的小厮带走,这应该是哪个体面人家家里的管事女仆,给钱时也不讲价,或许是觉得数目太小,不屑于还价吧。
卖到下午,堆积得高高的两担高箢箕渐渐空了,快到傍晚时,夫妻俩终于收担子回家。今日卖货,得钱六百八十七文。
到家中吃了晚饭,李兰香把糯米和绿豆倒出来浸上,准备明日包粽子用。
家中还有半条腊肉,要抓紧吃完,否则到夏季黄梅天,恐怕要发霉。正好这次包粽子,可以拿来用掉。
第二日上午,李兰香就带着宝珍与宝珠两个一起包粽子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大家读【dajiadu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四时田园杂记(种田)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