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子年,科举试。
毫无疑问,楚行舟通过了会试,并和诸位贡生一起于三月十五进行殿试。
东方既白,黎明的第一缕辉光照在了皇宫的檐宇上。鸿胪寺官员分别在保和殿内东边和殿外丹陛上正中设置了黄案。新贡生著袍服冠靴于丹陛排成两队,王公百官亦穿朝服分列于丹陛内外。[1]
萧行彻立于百官之列,一眼便瞧见了站在前列的楚行舟。
而位于百官之首的白庭深,自然也看见了楚行舟,霎时间,他不禁眯了眯双眸,有些不敢置信。
紧接着,鼓乐齐鸣,皇帝升座。楚行舟悄悄抬眼,但自己此时站在殿外,看不清楚皇帝长什么模样。
幸好此时是清晨,天气凉爽,不然自己穿着这身袍服怎么都觉得又闷热又厚重。
翰林学士俞昌和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考题,出来交给礼部官员放置在丹陛黄案上。百官和贡生一齐向皇帝行礼。[2]
礼毕,礼部分发题纸。贡生跪受后,一个接着一个到殿内的试桌答题。[3]
而今开国初期,根基不稳,孟桓所出策题,必然是围绕如何安内攘外的一系列话题展开。
只不过前阵子刚出了韩复生的事,足以窥见世家大族的权力膨胀,这实在是大齐的隐患所在。可是——阅卷者皆为世家中人,如何能让他们不起疑心,还能让皇上注意到并且脱颖而出呢?
楚行舟拿笔染了墨汁,恭敬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祖上三代后,便写道:臣对。臣闻:民不知君,何以得国。伤心秦汉,生灵涂炭,读书人一生长叹,民何以知君?而今开国之初,百废待兴……
时光流逝,不经意间,日落东方,霞光万里,整个皇宫仿似沉睡在天子的庇佑中。
“……臣末学新进,罔识忌讳,干冒宸严,不胜战栗陨越之至,臣谨对。”[4]
楚行舟落笔。
日暮,诸位贡生交了卷,散场。
今年的读卷十分热闹,这期的贡生中,优异的过分优异,倒显得其他人过于平庸。
俞昌和读着手中这份答卷良久,他不知是何人所写,但其上所用字体却让他的心战栗了几分。随后他阅读完全文,又感觉作者将世道阐释得畅快淋漓,犹如撕开明月上的最后一层云纱。
而那句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。”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。
俞昌和心想,等到放榜之日,他一定要认识这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。
待八位读卷官选定十份答卷后,礼部尚书贺雍将这些答卷呈给了孟桓。
孟桓看见一张答卷上的字体十分特殊好看,颇含雅量,视线一凝,随即撕开了糊着名字的纸,上面写着楚络两个大字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