吹泡泡的派大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大家读dajiad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阮先生因为那晚被贼王二往头上狠踢了几脚,从此便落下了头疼的毛病,发作起来颅内如鼓槌重锤,几乎要裂开一般,于是打那儿之后就不常出门。
开春过后,徽州府又常常刮风,头疼病受不得风激,时不时地发作,所有十天里总有两天不得不停课休息。
阮玉衡前年因生病耽误了考秀才,心里一直觉得遗憾。今年恰好徽州府举行院试,阮玉衡想着,院试三年两次,今年若是今年不趁机考一考,只怕白在家耽误了功夫。
于是,元宵后他也跟阮先生一样闭门不出,日日在家苦读磨文章。
二月先去考了县试,过了。
四月又去考了府试,也过了。
两场考试都是第一名,顺利拿到了童生资格,如今便等到了六月上旬去正式考院试了。
也许是两次考试太过于顺利,阮玉衡自打看了榜后便成竹在胸,自认为区区一个秀才不在话下,加上阮先生隔几天停课一次,就连柳莺冷眼看他,也觉得明显有些惫懒了。
有一天课间,学堂里的大小学生都围成一堆,拿纸折兔子玩儿。阮玉衡本来在苦想昨日做了一半的文章,见众人热闹的很,也放下纸笔凑上前去,跟那些开蒙的小儿摞在一起嬉笑。
柳莺在一旁看不过去,便走过去把他拉到没人的角落,小声说道,“他们都是眼下不急着考试的,功课没做完玩上一时半会儿也不打紧,你最近是怎么了?秀才再怎么简单,也是徽州府几百个童生一起排名次,即便有十足的把握,若不能一击即中,岂不又要白白等上一年?本来明年这时候你在备考举人,若还在考秀才,旁人怎么看倒不打紧,只是可想想,自己吃不吃得住这份难受?”
阮玉衡听得脸刷的一下就红了,便把手里捏着的纸兔子丢到一旁,依柳莺所言,定下一份计划来。先定下每两日认真做一篇文章,其余经史诗词,也做了定数。
如此算下来,到考试之日,少说也有三五十篇文章的练手,按照往年院试的难度,几乎是手到擒来。
柳莺还是照旧按时上课、背书、做功课,只是把闲散时间全给了练字。
只要手边有笔和纸,她就忍不住写上几笔。若是没有笔和纸,她就一边想着字帖里的样式,一边在手心里比比划划,一个字总要反复写上几十遍,左看右看实在挑不出毛病,这样才肯罢手。
阮玉衡每天也有事没事也帮柳莺看上几眼,认真给几句品评。
柳莺本就有一些天赋在,经此刻苦联系和细致指导,果然进步飞快。
就连阮先生都说,换谁也想不到这是十一岁女儿家写的字,要是他把柳莺临的《道德经》拿出去,足可以唬一唬徽州府的举人老爷们了。
且说有一日,阮先生早上醒来觉得头疼稍缓,只是口中寡淡无味,吃不下李大娘做的清淡饭菜,就让阮玉衡上街买碗小馄饨来吃。
阮玉衡拎着食盒依言出门,走到馄饨摊儿前,先叫了一碗小份的自己吃着,再另叫一碗大份的,令店家加了虾皮、醋汁等,装入食盒带走。
回来的路上,阮玉衡想着,这些天他和柳莺都在学业上下了不少苦功夫,若遇到柳老爹或柳娘子,便请他们允准,这两日想花上半天功夫,叫上柳莺一起去西郊踏青去。
于是便伸长了脖子,往柳家的方向远远地望过去,直到瞧见绸缎庄和酒铺子都已经卸下了门扇,阮玉衡就加快了脚步,想着一会儿趁机先和柳老爹把这事说了。
不想,阮玉衡还没走到柳家门口,便远远地看见那儿围了一堆人。
阮玉衡走上前去,两手拨开人群,见当中站着一位眉清目秀、面容白净的书生,正拉着一个泼皮理论什么,正好柳老爹也站在旁边帮腔。
阮玉衡拉了拉柳老爹的袖口,问道,“柳老伯,这是怎么一回事,怎的都围在这里。”
柳老爹扭头,看到是阮玉衡,也问道,“阮哥儿,你怎的一早出门了,阮先生好些了吗?”
阮玉衡道,“好些了,今早起来说想吃馄饨,我出来买馄饨来了。”说罢提起来食盒给柳老爹看。
柳老爹点点头,道,“好些就好,想吃东西就说明减轻了。”
说罢,柳老爹指着那泼皮和书生,气愤地说道,“这个腌臜泼皮,不知道打哪儿喝了一宿的烂酒,醉的连这么宽的路也瞅不见,硬撞上这个年轻后生,撞上也就罢了,还吐了人家一身。人家后生今日特地穿了干净衣服要上门做客,如今一身的腌臜物,可怎么做客去。让他赔,他耍赖不赔,让他洗,他又不肯洗,真真是个泼皮无赖,我们几个街坊们看不过去,正帮这个后生讨个公道呢。”
那泼皮听见柳老爹骂他,把一张烂醉的红脸扭过来,梗着脖儿斜楞着眼儿瞅柳老爹,道“老子就不赔,明明是他眼瞎撞了老子,都快把我骨头撞散了,要赔也是他赔我。”
这白净书生闻言,气得紫涨了面皮,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那泼皮兀自转着圈儿的叫骂,书生也不肯平白撒手,街坊们不好当街帮忙教训这泼皮,于是场面更加吵嚷起来。
说起这后生,他名叫沈清如,如今已年满十五岁,祖上本是徽州人。
沈清如父亲长年在浙江做知府。一年前,沈父因贪污巨额公款、参与走私丝绸被革职下狱,半年后便被火速问斩,所搜私产全部充公。
家中一众奴仆也一概下狱审问,其中有罪者流放、无罪者遣散。偌大一个沈家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竟至一败涂地了。
沈清如和沈母二人,本来作为犯官亲眷,也在流放之列,所幸沈父在狱中咬紧牙关,将一应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,一个上司也不曾牵连,私下里得到上司保全家人的许诺,这才使他们二人侥幸捡了条性命出来。
沈家被抄家后,沈氏母子无处可去,沈母便只好带着沈清如硬着头皮投靠娘家,靠着娘家的接济勉强熬过了半年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