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音0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大家读dajiad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六面,第五章、转重令轻。
佛言: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;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;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
我们修学佛法有两个主题:
(一)无为法的修学:
在生灭流动的个体生命中,我们要试着根据佛菩萨的法语,观照不生不灭的真理,也就是从流动的个体生命,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整体生命,从生灭门转成不生灭门,这是佛法的根本法门,也是修学的第一个重点。
(二)有为法的修学:
在整个流转的生命中,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因缘果报,因为每一期的生命都有痛苦或安乐的果报。从有为法的修学上来说,在成就佛道之前,应该避免自己有痛苦的果报出现;若不想有痛苦果报,则应避免造作罪业。
对业力的修学,依本经的角度,将恶业分为两个方面来说:
(1)未造作:对未造作的罪业,自己要谨慎小心,本经列出身业的杀、盗、淫,口业的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意业的嫉、恚、痴,这些都是身口意要避免的罪业,因为罪业会召感痛苦果报,所以未造作的罪业要尽量避免造作。
(2)已造作:对已经造作的罪业,应该透过忏悔,使罪业的势力由重转轻。
这段经文是从有为诸法的业力角度,谈到如何修学。唯识学把造业的过程,依据初、中、后来说明业力的轻重:
(一)造业前:
造业前的意乐很重要,意乐即是动机。有些人造业前心的意乐很强,譬如他要去拜佛、念佛,谁也不能阻碍他,他是主动积极的。造业前如果是依止强大的上品意乐,所造的业力就特别强大。造罪业亦复如是,造罪业时,心如果是主动积极,别人皆无法劝谏你,你的心如石头般坚固,则这个业力所召感果报的业力也强大有力。
所以造罪之前所依止的意乐,对得果报影响很大。如果所造的业只在特殊的因缘之下,偶而为之,这业力就轻微,因为他没有强大的意乐。因此造业之前的意乐,影响了业力的强弱。
(二)造业中:
在造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境界,如果造业的所缘境是上品的境界,如父母、师长或清净的佛法僧三宝境界,对这上品境所造的业力,它的势力特别强大。所以在什么样的所缘境中造作,这也影响业力的强弱。
(三)造业后:
造业后是否后悔、追悔,若有追悔,这追悔会折损业力的力量。如果造善业后却后悔,这后悔也会折损善业的力量;反过来说,造恶业后能后悔,这后悔也会折损恶业。
这里佛陀说:未生恶业令不生,这是最高的标准。我们在修学的自我调整过程中,虽然还做不到未生恶业令不生,但起码自己要安住在惭愧心中,若有造罪业,事后要自我反省,呵责消灭恶心的相续,如是罪业才能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
在大乘佛法中也很强调这观念: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若探讨罪业的根源,身体及口这两者都不能造罪业,它们只是工具,业力的出现一定是由心所推动,罪从心起,所以忏悔也是由内心所发动,心若灭时罪亦亡,若造业的恶念已消灭,则罪业也会被改变。所以心能造业,心也能转业。
净土宗广泛的把心能造业,心能转业这种转重令轻的观念发挥出来,净土宗强调带业往生,带业当然是指带罪业,若带罪业,净土是清净的国土,如何带业往生呢?
净土宗认为往生有两种:一是随业往生,一是随念往生。
一般的非修行者,他的生命只有一种选择,只能随业往生,因为他根本不可能在心中产生正念的力量,他的心完全随境而转,心是散乱的,临命终只有随业流转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